郑州地下 他们筑起供水生命线

首页标题    媒体报道    郑州地下 他们筑起供水生命线

    郑州柿园水厂改造现场   

    郑州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正在铺设供水管网   

 □记者贺笑天通讯员宁琳文图

    核心提示丨这两年,张建煜觉得比以前更忙了。曾经偶尔才会遇到的供水管网碰头施工,现在几乎每隔几天就能碰上一次,且绝大多数还是供水主管网的铺设。

    身为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自来水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张建煜是郑州供水的实干家,更是郑州发展的见证者,他有多“忙”,城市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

    讲述

    曾经供水能力充足,却供不出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郑州自来水公司正在进行全面的供水生产调度系统升级改造,这对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张建煜来说是个好机会。1996年大学毕业后,他顺利入职,在郑州市当时仅有的三大水厂(柿园水厂、白庙水厂和石佛水厂)之一的柿园水厂干起了调度工作,负责郑州西区的供水调度。

    当年及往后几年,本来郑州城市格局就小,再加上很多用水大户,像纺织厂、造纸厂、印染厂等企业,几乎都在转型搞外迁,对自来水的需求量也就降低了。

    张建煜也因此有了“甜蜜的烦恼”:“我们有水,却供不出去。”当时,整个郑州市都是用水低谷期。

    “2000年以前,郑州城区范围小,人口比现在少,自来水用户相应也少,所以家里的水压特别大。”郑州市民吕女士说,“现在住在东区也不觉得远,那个时候往东边走感觉像是出了郑州一样。”

    为了不浪费水资源,郑州自来水公司采取了控水措施,夜晚会关上几组水泵,省水省电。这期间,虽然郑州不缺水,但水厂建设工作依旧继续,因为得未雨绸缪,比如发展起来的郑东新区,在2000年也有了东周水厂。

    难题

    城市快速发展,供水能力不足,郑州“闹水荒”

    2004年,张建煜被调至郑州自来水公司中心调度室,当起了全市自来水生产的总指挥。

    如果说“有水供不出”是“甜蜜的烦恼”,那么供水量无法满足需求,才是最棘手的问题。张建煜清楚地记得,2007年高峰供水时,市区供水量首次突破70万时,大家都激动得不得了。“很难得,说明城市扩张了,郑州用水人口也增加了。”张建煜说。

    然而,随后几年,迅速增长的供水量,让郑州供水人有些吃不消,从2010年开始,夏季高峰时段,自来水真的不够用了!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开始筹划建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刘湾水厂、郑州航空港区第一水厂、罗垌水厂的建设都提上了日程。

    可是,建水厂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儿,真正“闹水荒”的时代,还是来了。2014年夏天,是张建煜最难熬的几个月,每晚7点半,他会准时看天气预报。“就怕看到艳阳高照。”张建煜说,极热天气,用水需求会增加,“如果不采取降压措施,到了晚上全市会出现大面积停水”。

    当时,郑州东南部地区,是“闹水荒”最严重的地方。

    原因是,郑州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所有水厂都在北边依黄河而建,自来水从北边流到南边,只能靠加压。

    郑州自来水公司客服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2004年至2014年是缺水最严重的10年,很多居住在南区的多层用户,常常气冲冲地来自来水公司“找水”用。

    南区的抄表收费服务工作归郑州自来水公司营业处管城营销所负责,职工张建荣恰好是2014年3月,刚刚调入该所工作。张建荣回忆说,晚上10点之后,她没少接用户抱怨没水用的电话。

    居住在航海路附近的王女士,家里热水器8年没打开过,以为是热水器的问题,可换了很多零部件还是不行,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水压太低造成的。

    改变

    刘湾水厂通水,郑州东南部终于“解渴”了

    除了“难熬”外,2014年,还有两件让张建煜感到兴奋的事儿。

    第一件事儿,是7月31日,刘湾水厂正式通水投产。张建煜说:“等了很多年,这一天终于来了。”

    刘湾水厂是省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座配套水厂,原计划当年10月底正式运行,考虑到市区用水困难的现状,利用尖岗水库的备用水源,提前启用了刘湾水厂。

    刘湾水厂的供水,极大缓解了郑州市区域用水矛盾,也结束了郑州市南部区域没有水厂的历史,省会郑州的城市供水格局得到了优化。

    第二件事儿,是2014年12月15日,刘湾水厂用上了南水北调的丹江水。张建煜说:“那真是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继刘湾水厂用上丹江水14天之后,柿园水厂也用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柿园水厂的水源切换,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使用了一段时间的丹江水和黄河水的“混搭版”。

    原因是啥?郑州自来水公司专门负责水质检测的一位专家解释称,由于管网水流方向发生改变等原因,在切换水源时,极易出现水质发黄、浑浊现象,用“两掺”水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水质出现这样的情况,等管网运行稳定后,才能全部切换成丹江水。

    截至2015年底,郑州市现有水厂水源全部切换完成,郑州供水实现“双水源”保障。

    发展

    自来水完成深度处理改造“土腥味 ”成历史

    这些年,在解决“水荒”、水源问题的同时,水质问题也是郑州供水人关注的重点。

    以前,来郑州的外地人都说郑州的自来水不好喝,有一股“土腥味”。

    张建煜说,口感之所以不佳,是因为水中的有机物不能通过常规工艺(氯气消毒)完全除掉,若想改变水的口感,必须要改进处理工艺。

    说干就干,2013年在处理原水时,郑州自来水公司在常规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臭氧接触池和活性炭滤池,将臭氧融入自来水,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把水中的有机物氧化、碳化。然后,通过活性炭将氧化后的物质吸附,把水质变好,同时还增加了淤泥处理工艺。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入郑以后,郑州市的自来水水质更是有了明显改善。

    “现在的自来水水垢确实变少了。”昨天,大河报记者随机询问了10位市民,大家给出的答案基本一致。采访中,市民杨华还专门提到自来水口感的问题,“比以前好喝多了,早几年郑州自来水有股怪味儿,家里专门买了净水机,现在根本不需要过滤,基本没啥味儿了”。

    规划

    “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将建设7座水厂

    郑州发展快不快,看看供水管网长度的变化就知道了。

    从2012到现在,五年时间,郑州供水管网长度由2647公里变为4049公里,共延长1400多公里。

    张建煜最大的感受是,前些年自来水管网碰头施工相对较少,而这几年渐渐多了起来,隔几天就会碰上一次,“工作忙是好事,说明城市在发展!”

    郑州自来水公司党办副主任李怀明说,原先供水区域以主城区为主,三环边上都没形成系统网络,这几年供水管网已经延伸到四环以外了,“自来水用户也从2012年的430万增长到现在的572万”。

    如今,7个水厂虽已能满足郑州供水需求,但580平方公里的供水面积,仍不是终点。

    “城市发展速度太快,秉着未雨绸缪的心态,建设的脚步不能停止,再也不能让‘闹水荒’的悲剧重演。”李怀明说,“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将建设侯寨水厂、桥南水厂、龙湖水厂、白沙水厂等7座水厂,还将推进智慧水务建设进程。届时,郑州市的供水布局将更为合理,供水系统将更趋安全,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窥一斑可见全貌,通过自来水行业变化和发展,完全可以看出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在十年甚至是五年以前,根本不敢想象郑州能有这么大的格局框架。”谈及郑州自来水行业近5年来的发展,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说,城市自来水管网长度增加,是城市框架扩大的体现,供水量增加则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体现,也是产业发展的体现,“以前的郑州只有中心城区那一块,现在有了郑东新区、高新区和航空港区,仅郑东新区和航空港区,就让郑州市的中心面积扩大了好几倍,这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向清说,不仅是自来水行业,包括供电、供气,甚至是园林绿化及市政的路面铺设等若干个领域的发展,都能体现郑州发展的速度。

转载自:大河报


2017年10月11日 10:1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