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湖:新经贸形势下商业和消费的转型升级

首页标题    资讯    刘建湖:新经贸形势下商业和消费的转型升级

【主题演讲·第四届河南省商业经济论坛】刘建湖书记演讲原文如下:

img1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

大家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中美经贸博弈正酣、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下我国商业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件荣幸而负重的事。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的风雨跌宕,尤其是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的影响,全球经贸格局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与产业经济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商业和消费领域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大力推动我国经济“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国策下商业与消费的转型升级,着实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百年变局中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节点。有鉴于此,今天我想就“新经贸形势下商业和消费的转型升级”,具体谈谈当前新经贸形势特点、商业转型升级路径、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以及对我们河南的政策策略启示思考,谨供各位大家同仁参考和交流。

 

关于当前新经贸形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国际经贸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两个方面

国际经贸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主要是由美国掀起的地缘政治冲突、逆全球化思潮与技术封锁等“脱钩断链”风潮,促使各主要经济体加快了产业链“去风险化”进程。例如,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从半导体扩展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如2025年4月9日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华加征84%的“对等关税”,并相继升级到最高245%,造成事实上的“脱钩断链”,倒逼中国加速“国产替代”,构筑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屏障。二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推动全球贸易向低碳化转型,绿色供应链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并成为影响当前国际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三是数字经济重塑国际经贸规则。随着全球互联网经济和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数据流动、数字税、平台监管等议题成为国际经贸谈判的重要内容,数字主权与数据安全成为国际经贸关系的关键变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国际经贸关系发展的未来走向。

国内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发生转变。一是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正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跃迁,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万亿元,服务消费占比突破50%(商务部数据),这将决定我国产业经济在供给端的优化调整,以满足国内消费的有效需求。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层面,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消费升级潜力巨大,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可以在“一带一路”与RCEP框架下探索内陆开放的新路径。三是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科技领域的创新正在成为商业变革的“新引擎”,如宇树科技的机器狗、灵伴科技的AR眼镜(消博会案例)正在重构新的消费场景,科技创新对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正在发挥着巨大的能量。

关于当前我国商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表现在数字经济赋能、绿色转型发展和消费体验重构三个方面

数字经济赋能:实现从“流量经济”到“场景生态”的转型升级。一是数字技术对商业经济的深入渗透。《百货业报告》数据显示,82%的百货零售企业认为AI将变革零售业,通过智能数据分析、虚拟试衣、无人商店等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极大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效率,且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已广泛普及和深入渗透到餐饮、住宿、商务等各类商业业态。二是商品流通的线上线下融合。以线上、线下和现代物流相融合“新零售”模式,打破了传统商品流通的渠道壁垒,大大提高了商品流通的规模和效率,如上海张园通过“首发经济”吸引3000场品牌活动,日均客流超3万。三是流通产业供应链的智能化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商品溯源,降低信任成本;跨境电商通过“海外仓+直播带货”缩短了流通链条,增强了流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水平。

绿色发展转型: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一是绿色消费市场的崛起。随着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环保、低碳产品的需求激增,如欧莱雅通过“3R原则”减少塑料使用200吨/年,预计2025年我国绿色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二是绿色循环经济的实践。高质量发展催生循环经济的兴起,家电以旧换新、二手交易电商平台(如闲鱼、转转)、共享经济模式(如共享单车、共享办公)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新的绿色通道。三是政策引导绿色创新。商务部等七部门发布《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绿色餐饮”“碳账户”等创新举措,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商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消费体验重构:实现从“商品交易”到“情感链接”的转型升级。一是消费行为的情绪价值驱动。“后Z世代”通过水晶手串构建“精神创可贴”,千禧一代借助新中式养生平衡职场压力,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动机和行为更加注重主观“幸福感”而非单纯实用性。二是沉浸式消费体验的场景创新。上海愚园路通过“故事邮局”“中国结森林”等主题街区活动吸引游客,实现商业空间从“场所”到“故事”的转变。三是文化IP对消费的赋能。当前文旅融合成为消费新热点,如“风起大汉”项目通过历史文化IP打造沉浸式演出,带动兰州东百中心客流量增长5%,带动了当地消费市场的繁荣。

 

  关于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我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商品消费”到“服务消费”的升级。主要表现在服务消费占比的提升和家政康养消费的升级,2024年我国服务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2%,旅游、教育、健康等领域消费需求旺盛,商务部“家政无忧”工程推动标准化家政服务,老年康养服务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二是从“单一需求”到“多元场景”的升级。低空经济与智能设备方面,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老年人行走,智能按摩椅监测健康数据,消费场景从家庭延伸至医疗、养老;跨界融合创新方面,MKTforGOOD倡导的“可持续店铺”理念,通过品牌联名(如晨光文具+迪卡侬)创造“1+1>2”的消费体验。三是从“价格敏感”到“品质导向”的升级。国货品牌消费崛起,华熙生物抗衰胶囊、胡庆余堂“轻养”系列通过“黑科技”+传统工艺赢得市场;高端化与个性化消费出现反转,奢侈品市场增长放缓,但定制化、小众品牌(如新中式服装)需求旺盛。四是从“本地消费”到“跨区域协同”的升级。区域消费走廊形成,重庆与成都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通过交通互通、消费券互认激活川渝市场;同时,下沉市场潜力释放,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电商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2万亿元。五是从“单向交易”到“社会责任链接”的升级。ESG消费兴起,年轻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如中信银行“碳账户”记录低碳消费行为并给予积分激励;消费市场出现公益与商业的融合,企业通过“公益捐赠+消费积分”模式增强用户黏性,如美团推出的“爱心餐”计划。

 

基于当前新经贸形势下商业和消费的转型升级发展的实际状况,我想对我们河南的政策策略启示可以提供以下三点思考:一是强化政策协同,构建“双循环”枢纽。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依托郑州航空港、中欧班列等流通节点,打造连接RCEP与“一带一路”的物流枢纽与消费中心,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借鉴七里河区“三项机制”经验,通过精准招商、数字政务提升企业落地效率。二是推动技术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鼓励企业应用DeepSeek等智能工具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精准营销”,同时布局低空经济与元宇宙,将河南打造成无人机物流、AR/VR体验的创新高地。三是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对接国际标准,推动绿色认证、数字税等规则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商业话语权;扩大市场开放领域,在自贸试验区试点跨境数据流动、离岸贸易等制度创新。

 

各位同仁,商业和消费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新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在新经贸形势下,我们既要立足国内消费大市场,也要拥抱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文化赋能为支点,推动中国商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谢谢大家!

 

 

2025年5月9日 郑州

2025年5月13日 11:51
浏览量:0
收藏